当前位置:首页 > 两化融合助企行 > 活动动态 > 正文

中国制造究竟“贵”在哪儿

发布时间: 2015-08-30 14:53:19   作者:吴江   浏览次数:
摘要: “中国制造”和“印度制造”正展开新一轮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中国台湾的富士康8月8日在印度签约。它到印度投资设厂的计划变为现实。富士康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政府签订协议,将在未来5年投资50亿美元(约310亿元人民币)在...

“中国制造”和“印度制造”正展开新一轮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中国台湾的富士康8月8日在印度签约。它到印度投资设厂的计划变为现实。富士康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政府签订协议,将在未来5年投资50亿美元(约310亿元人民币)在该邦建设电子设备制造厂。随着中国制造产能过剩现象加剧、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变化,一些制造企业渐渐开始将部分工厂转向印度等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

逐利乃资本天性,哪里的成本更低,哪里利润更高,自然逃不过资本的敏锐嗅觉。资本与产业在成本与利润驱动下的全球化转移,更是客观规律。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也正得益于人口红利所释放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而随着中国东部地区的发展,各方面成本的抬升,一些制造业中心向西部甚至东南亚转移,也同样是这一规律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看,富士康50亿美元印度建厂,本在预料之中,无需过度阐释。

尽管富士康重金布局印度,并不完全是出于成本考量,一定程度上,印度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智能手机市场,从印度快速增长的智能手机市场中分得一杯羹,也是其投资印度的重要诉求。不过,全球最大代工企业大手笔投资印度,仍然透露出全球制造业进一步转移的趋势。不仅如此,50亿美元印度建厂,还仅仅是富士康印度布局的第一步,郭台铭更表示有意在印度其他邦兴建制造工厂并寻求可能的合作机会,言外之意,不排除代工业将进一步向印度转移。对于中国制造而言,压力自然不言而喻。

应该说,放在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之下,比较优势的变化引发资本与产业的转移,的确是大势所趋。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从最初全球制造业转移的目的地,到面临更多后起之秀,甚至具备后发优势的竞争者,也是个必然趋势。对中国而言,当然必须直面而非回避。事实上,资本的逐利而去,以及制造业的转移,对中国也并非全然是负面效应。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自身也有着调整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依托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低端制造业,在中国也活不下去,制造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也是必然趋势。就连一些有着“世界工厂”称号的制造业中心,如今都在动着“腾笼换鸟”、产业升级的脑筋。从这个意义上说,制造业呈现向更低成本地区的转移趋势,或许不必过分担忧。

不过,相比制造业转移本身,中国制造成本的迅速上升,或许更值得警惕。据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的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制造”成本已接近美国。该报告分析了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的经济体,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制造成本指数是96,也就是说,同样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成本差距已经微乎其微。即便人工成本有所抬升,但中国工人与美国同行的收入差距其实仍相当明显。

那么,中国制造究竟“贵”在了哪儿?这恐怕才更值得反思和追问。事实上,相比人力成本。由于国内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的泡沫化,势必抬升在中国投资兴业的成本。此外,行政、税收成本对于中国制造的成本抬升,同样不能忽略不计。至于物流效率与成本等因素,也极有可能成为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最后一根稻草。

相比“富士康50亿美元印度建厂”,以及正常的资本产业转移,中国制造究竟“贵”在了哪儿,是否有不必要的成本与内耗在遏制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或许才更亟待盘点。



文/本站原创 返回两化融合首页>>
我来说两句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返回
首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