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两化融合课堂 > 解决方案 > 正文

【热点聚焦】迪纳科技首席科学家刘南杰:未来汽车信息消费崛起和车联网的生活

发布时间: 2015-03-10 15:35:00   作者:本站编辑   浏览次数:
摘要: 迪纳科技首席科学家刘南杰先生接受车云网专访的第一手资料,“让汽车生活更美好”是所有车联网人的梦想,也是车联网人为之如此狂热挥洒青春和热血的动力!作为行业领军的迪纳车联网,肩负着车联网的中国梦使命,所有战略联盟的伙伴们,别等了,别看了!

道普网信息消费专题】编者按:刘南杰为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迪纳科技首席科学家。迪纳科技首席科学家刘南杰先生接受车云网专访的第一手资料,“让汽车生活更美好”是所有车联网人的梦想,也是车联网人为之如此狂热挥洒青春和热血的动力!作为行业领军的迪纳车联网,肩负着车联网的中国梦使命,所有战略联盟的伙伴们,别等了,别看了!卷起袖子,我们一起干起来吧! 


以下为采访稿原文摘录:


车联网是近几年物联网中最可靠的落地项目,它涵盖了云计算、物联网、全球卫星定位、移动互联等四大技术,是移动宽带与信息消费大潮中最跨界、最有经济效益的科技项目,同时也是中国高科技创新、在移动互联领域领先世界和运营商转型的最好出路。

从T-Mobile、Vodafone、NTT、Verizon等大型电信公司的转型趋势看,他们都把Connected Car放在了发展的第一位,运营商们结合市场实际,已经不再把技术转型放在首位,而把业务转型和服务大众放在了首位。苹果、Google等互联网公司,也把汽车信息消费作为继数字家庭后的下一个战略方向。

全球机动车总量相当于总人口的40%左右,涉车人群几乎100%。汽车已经成为最大的移动计算机、移动终端、移动热点和移动信息消费场所;在电信覆盖率基本饱和前提下,车联市场几乎是一片蓝海,围绕汽车的通信产业和信息消费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

在汽车制造领域,除了节能绿色外,“车联网”已经成为制造的另一技术重点。移动互联网颠覆了约20种产业,汽车产业也不可避免移动互联的冲击。车轮上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汽车制造业减少成本和创造利润的新的源动力。

汽车始于交通工具,但必定终结为“汽车生活”!现代社会中,汽车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和环境。交通拥堵、车祸、车故障、违章、油价、保险救援、汽修汽配、停车难、用车难、管车难与汽车服务链残缺等等,让汽车生活越来越成为一种负担。因此,“车联网”的商业目标就是“让汽车生活更美好”。

车联网整个产业链包含了汽车电子、移动通信、物流、汽车制造、车载信息系统、“2客1危”、特种车辆管理、4S、汽修汽配、汽车租赁、保险救援、二手车、车云平台等环节,是多生态环境和异构系统汇集的海量信息系统。他们围绕汽车信息的智能感知、采集、监控、调度与运行、安全、人车路互动、产业链协同、用户体验和汽车生活而组成了非常复杂的体系。

车联网的从业者大致来自三个方面。
1)“车”范畴:包括汽车制造商、销售商、服务商、车服产业链等;
2)“联”的范畴:汽车电子与信息消费、汽车通信、汽车服务平台、运营商等;
3)“网”的范畴:即车友互动、移动互联网、和汽车信息消费App等。

不同出身的参与者都可以说搞车联网的,但普遍缺乏整体的系统概念,车联网领域一直存在着盲人摸象式的误解。例如:导航、车载多媒体、语音交互、GPS定位等虽然萌芽了车联网,但本质上与车联网根本没什么关系,它们都是无车联网也存在的东西。

而车联网的一些核心要素与部件如:ECU与智能车载终端的融合、车云大数据与开放式App、汽车的智慧感知、电子网络车牌、泛在通信、汽车App开发环境、汽车黑匣子、车辆互联互通等等却一直被忽略。汽车通信智能终端的操作系统与ECU创新等是车联网中的“核高基”项目,主动权一直掌握在外国厂家手里;对车辆的智慧感知和“富媒体”应用,决定着车联网的用户价值;基于UBI的保险和OBD的汽车门户之争,是避免“空芯化”的重点领域。汽车产业链非常庞大;车载信息、车辆感知信息、车主信息和车辆使用信息的规模都是海量的,是典型的大数据需求,而这个大数据核心技术也一直被忽略。

中国乃至全球正在从汽车制造、汽车销售转型到汽车服务和汽车生活的时代。车生活与互联网构成了车联网的主旋律,汽车后服务的宗旨是提供更好的车生活和汽车信息消费。在移动互联网的跨界影响下,“轮子上的互联网”成为把各种传统的车服珍珠串成高品质车生活项链的关键线索。

在这次线上线下的变革中,中国丝毫不逊色于任何国家和汽车厂商,这对中国汽车服务产业来说,是一次更好的超越机会,中国企业必然会赢得汽车创新与颠覆领域的话语权,必然会创造出新的行业标准和应用高度。



文/本站原创 返回两化融合首页>>
我来说两句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评论)
返回
首页
Top